2013-07-03 10:27:50出处:作者:妈妈中国网
|
导语:暑假到了,可是很多孩子依然不能放松,家长给他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,最普遍的就是学英语。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,假期里真的有必要报班学英语吗?
幼儿园就要放暑假了,在这个假期里,要不要给孩子报个班学习英语呢? 如今这世道,英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,大部分的家长也主张孩子越早学习英语越好,担心孩子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,以后说英语有口音。有些家长虽不见得赞同,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,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也不得不跟进。
母语的学习的确有所谓的“关键期”(其实心理学家不喜欢用“关键期”这个名词,比较喜欢“敏感期”,因为后者弹性比较大),愈早愈好。但是第二语言也是这样吗? 1970年,彼得·马勒教授发现:如果把一只白冠麻雀从小隔离长大,不让它听任何声音,只在它35天到56天大之间让它每天听到4分钟正常的鸟歌,那么它长大后所唱的歌就几乎正常;如果在它50天到71天大之间才给它听正常的鸟歌,它长大后所唱的歌,虽然也有基本的调子,但是缺乏抑扬顿挫以及语尾颤音变化;如果太早(7天以前)或太晚(300天以后)才听到鸟歌,那么它所唱的歌会不正常,平板无变化。
这表示太早或太晚才学是没有用的。也就是说,出生后7到60天是白冠麻雀的关键期,它必须在这段时间听过自己种类的歌才学得会唱;60天到100天为边缘期,仍然学得会,但歌不完整;过了边缘期后再学就学不会了。 当然,这个实验无法直接应用到人类身上。但是在1971年,美国加州曾经发生过一件受虐儿的案件,可供参考。一个女孩被精神不正常的父亲关在房间里3年后获救,因为在这段时间没有接触到语言,所以后来虽然有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语言学家专门教她,她的语言始终不正常。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她获救时已过了学习母语的关键期,所以才会效果不好。
另一个案例的受虐儿就幸运得多。伊莎贝尔也是被父母关到6岁才被救出来的,但是因为6岁仍在关键期之内,她的语言发展就很正常,在一年之内,不但学会了语言,还进入正常小学去读书。也就是说,7岁的伊莎贝尔说话跟她二年级班上的同学说得一样好。虽然别人有7年的说话经验而她只有一年,但是她很快就迎头赶上了。
这两个现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的看法,即我们大脑中有个学习语言的机制,它必须在语言学习的窗口开放时间内被启动,以后的学习才会正常。所谓“母语”,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里学会的第一语言。
|